內臟脂肪是什麼?怎麼減?標準值、自我檢測與飲食一次看!

我們身上的脂肪大致可分為兩類:「皮下脂肪」與「內臟脂肪」。

「皮下脂肪」位於皮膚下層,例如手臂、大腿、臀部等,是我們能用手摸到或捏起的脂肪。而「內臟脂肪」則藏在腹腔內,環繞在腸胃、肝臟、胰臟等器官周圍,不容易被直接觸摸。它有保護器官、維持器官穩定的功能,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然而,當內臟脂肪累積過多時,就會造成健康風險。特別是有些人外觀看起來不胖,體重與 BMI(身體質量指數)正常,但內臟脂肪指數卻超標,這類型被稱為「泡芙人」:皮下脂肪不多、但內臟脂肪偏高,常見於長時間久坐、愛吃甜食又不運動的人。這些人往往在健康檢查中發現自己有脂肪肝、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過高等問題。


內臟脂肪標準是多少?

  • 正常範圍:指數 10 以下

  • 男性:4~6

  • 女性:2~4

  • 指數 10~14:偏高,可能已有脂肪肝風險

  • 指數超過 15:屬於過高,建議就醫檢查


如何知道內臟脂肪是否過高?3 種方法快速判斷

  1. 量腰圍:男性 > 90 cm、女性 > 80 cm 表示有過多內臟脂肪風險。

  2. 腰臀比:男性 > 0.9、女性 > 0.8 為高風險指標。

  3. 體組成分析儀測量:如 InBody、DXA 或高階體脂儀能提供準確的內臟脂肪指數。以雙腳+雙手接觸的機型會比單腳站立型更準確。


內臟脂肪過高的健康風險

  1. 血脂上升:肝臟將脂肪轉化為膽固醇後進入全身循環,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與中風風險。

  2. 高血壓:內臟脂肪會釋放干擾血管擴張的物質,導致血壓上升。

  3. 血糖調控變差:內臟脂肪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,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機率。

  4. 慢性病與癌症:長期慢性發炎與免疫功能下降,會提高乳癌、大腸癌、不孕等疾病風險。

  5. 失智症:研究顯示,內臟脂肪過高者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更高。


為什麼會累積內臟脂肪?

  • 長期攝取高糖、高脂肪食物(如手搖飲、糕點、速食)

  • 久坐、缺乏運動

  • 壓力大與睡眠不足

  • 女性停經後脂肪分布改變,腹部易囤積脂肪

  • 過度節食、熱量攝取不足,導致基礎代謝下降


怎麼減少內臟脂肪?兩大方向不可少!

一、有氧運動是核心

根據研究顯示,有氧運動比阻力訓練更能有效消除內臟脂肪¹。建議選擇中等強度的運動,例如:

  • 快走、跑步、騎腳踏車

  • 游泳、有氧舞蹈、HIIT 間歇運動

每週運動至少 3~5 次,每次 30~60 分鐘,可有效燃脂。初學者可從每日快走 20 分鐘開始。

二、飲食調整很關鍵

✅ 多多攝取 → 

  • 原型碳水化合物:如地瓜、糙米、山藥

  • 高膳食纖維蔬菜:綠花椰菜、高麗菜、番茄、黑木耳

  • 高蛋白質食物:雞胸肉、豆腐、魚類、海鮮

  • 好油脂來源:橄欖油、亞麻仁油、堅果

❌ 要避免 → 

  • 含糖飲料、甜點、果汁、燕麥棒

  • 白飯、白麵包、拉麵等精緻澱粉

  • 油炸食物、加工品、反式脂肪

  • 酒精(容易造成肝脂肪堆積)


內臟脂肪越低越好嗎?

雖然過高的內臟脂肪有風險,但過低也不理想。內臟脂肪仍有保護內臟的功能,若過度減少,可能造成器官支撐不足、能量不足、免疫力下降,甚至影響女性排卵與荷爾蒙分泌。


體脂肪與內臟脂肪的關係是什麼?

  • 體脂肪是全身脂肪總量,包括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。

  • 內臟脂肪則是腹部脂肪中最具危險性的部分。

隨著年齡增加,人體容易囤積更多脂肪,尤其集中在腹部。男性常見「啤酒肚」,女性則在停經後腰圍顯著增加。此即中央型肥胖,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密切相關。


4 大習慣降低內臟脂肪

  • 培養運動習慣

  • 養成規律作息

  • 減少高熱量與精緻澱粉攝取

  • 補充纖維、蛋白質與優質脂肪


健康減脂不節食,從「主食」開始改變

想有效減少內臟脂肪,不只是「少吃」,更重要的是「吃對」。選擇富含膳食纖維、低 GI、無精緻糖與油脂的主食,有助於穩定血糖、延長飽足感,避免脂肪囤積。

大約翰全麥烘焙,專為健康飲食設計,堅持使用全粒粉製作真正的全麥麵包,全系列產品皆:

✦ 使用整顆小麥磨成的粉「全粒粉」製作麵包,保留完整小麥營養,飽足感滿滿!
✦ 天然「全麥魯邦種」酵母發酵:以傳統自然發酵工法製作,風味層次更豐富、助益腸道健康。
✦ 麵團製作過程無添加油脂、糖分,成分簡單,健康純淨。
✦ 提供多達 40–50 種口味,讓全穀變得更好吃、每天都想吃!
✦ 市面上少有麵包能符合國際全穀物標準,而大約翰全麥烘焙的 3 款麵包系列皆超過國際標準定義(全穀含量超過 51%)
 


常見問題 FAQ

Q1:內臟脂肪主要堆積在哪裡?

內臟脂肪主要堆積在腹腔深處,包覆在肝臟、胃、小腸、胰臟、腎臟等內臟器官周圍。這類脂肪位於皮膚與肌肉層之下,因此無法用手觸摸或捏出來。其功能是保護並固定內臟器官,但過量堆積會造成健康風險,例如脂肪肝、高血壓與代謝異常。


Q2:瘦子也會有內臟脂肪過高的問題嗎?

會的。即使外表看起來纖瘦、體重正常,也可能因運動不足、愛吃甜食、壓力大、睡眠差而導致內臟脂肪累積。這類人常被稱為「泡芙人」或「瘦胖族」,體脂比例正常但內臟脂肪偏高。建議定期透過腰圍測量或體組成儀檢測,了解真實脂肪分布情況。


Q3:如何自我檢測內臟脂肪?

可透過以下方式初步檢測內臟脂肪是否過多:

  1. 腰圍測量:男性 > 90 cm、女性 > 80 cm 表示可能過高。

  2. 腰臀比:男性 > 0.9、女性 > 0.8 為高風險族群。

  3. 體組成分析儀:如 InBody、DXA 等能測出內臟脂肪等級。

  4. 健檢報告參考:注意脂肪肝、三酸甘油脂或膽固醇指數是否異常。

若想更準確了解,可至醫療院所進行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(CT)。


Q4:如何有效減少內臟脂肪?

減少內臟脂肪的關鍵在於「持續性的運動」與「穩定的飲食習慣」:

  • 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、騎車或跳繩。

  • 搭配每週 2~3 次肌力訓練,可增肌、提高基礎代謝率。

  • 配合高纖、低糖、低脂的飲食方式,可加快脂肪代謝。

研究顯示,有氧運動在減少內臟脂肪方面最具成效¹。


Q5:減內臟脂肪的飲食原則是什麼?

飲食控制對內臟脂肪的改善極為關鍵,以下是主要原則:

  • 減少精緻澱粉與糖分:如白飯、白麵包、甜點、含糖飲料。

  •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:如綠花椰菜、玉米筍、黑木耳、全麥製品。

  • 補充優質蛋白質:如豆腐、魚肉、雞胸肉,提升飽足感並維持肌肉量。

  • 選擇好油脂:橄欖油、亞麻仁油取代飽和脂肪。

  • 規律用餐與足夠水分:可提升代謝效率與腸道排空。

主食推薦:大約翰全麥烘焙 → 全麥麵包,無糖無油、低 GI、高纖高飽足,有助於日常健康飲食建立。


Q6:除了飲食和運動,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減少內臟脂肪?

除了基本的飲食與運動控制,以下方法也有助於控制內臟脂肪:

  • 改善睡眠品質:充足睡眠有助於荷爾蒙穩定與代謝正常。

  • 壓力管理:長期壓力會刺激皮質醇分泌,促進脂肪囤積在腹部。

  • 戒酒戒菸:酒精與尼古丁會干擾肝臟代謝,增加脂肪儲存。

  • 間歇性斷食(IF):對部分人可提高脂肪氧化率(建議諮詢營養師評估後進行)。


Q7:內臟脂肪過高會增加癌症風險嗎?

會的。研究指出,內臟脂肪屬於活性脂肪組織,會分泌引發慢性發炎的細胞激素。這些發炎反應會影響細胞修復與免疫功能,進而提高罹患乳癌、大腸癌、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²。保持內臟脂肪在健康範圍,有助於降低慢性病與癌症的發生率。


參考資料

  1. Ohkawara, K., et al. (2007). Effect of exercise intensity on visceral fat loss. Obesity Reviews, 8(6), 419–428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j.1467-789X.2007.00384.x

  2. Whitmer, R. A., et al. (2005). Central obesity and dementia risk. Neurology, 65(7), 1034–1040. https://doi.org/10.1212/01.wnl.0000180537.77437.a2

  3. 國民健康署:內臟脂肪與慢性病 https://www.hpa.gov.tw/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